我跟你讲一个事儿。小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在我爸后面,在池塘边上往家走,就是养鱼池那种堤坝,那种池塘啊,大池塘的好多,就在那个地垄上走走。我是想让他多陪我玩一会儿,当时我生病了,去学校请了假的。他是想让我赶紧回家写作业学习什么的。这样就有点矛盾,我又不敢说。我就跟在他后面,就有点祈祷的那个意思,心里默念着千万别带回家什么的那种。要不太惨了,我又生着病,又浪费着这个时间。我本来生病就是为了这个自由时间,想玩儿,玩一玩儿。
我从小就喜欢在野外待着,对田地、田野感情特别深。那个时候认识各种菜,各种昆虫,我都往家里抓,对它们一点戒备都没有,我不怕那东西有毒或者怎么样,天天抓。池塘里,就是在池塘里。但是我不抓鱼,特别奇怪。池塘里有很多别的昆虫,什么竹节虫,各种的,很有意思,感觉那个氛围和我挺对的,我老去。
跟在我爸后面祈祷这事儿,它还真应验了。我爸说,要不就跟你待一会儿,给你多点儿时间玩一会儿。
我们那个家属院玩儿的人特别少,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别的孩子家里管的很严,不让出来。我对这些自然物什么的非常感兴趣,那样过了好多年,快十年。我那个时候有点儿怀疑:我是把祈祷的这种心里话直接说出来了,让我爸听见了,我爸一想这孩子这么不想回去,就允许了。
这种跟我爸的,跟父亲之间的疏离感——也不能叫隔阂,其实没什么隔阂——有点父权的那种,我还是有点怕。我爸误会我很多事情,有时候有非常大的误会,比如他丢了什么东西,好像就怪我还打我,其实不是我干的。我是稍微有点怕他,他人也很随和,但是对我就有点狠,有的时候。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老牛了!我认识好多好多植物、动物,它们的根茎什么的,我都挖出来,都要去研究。各种蝴蝶,做那个捕蝶器,自己去弄回来。蜘蛛我也好多种,那种会织字母的毒蜘蛛,我都见过,但是那个不敢碰。蝎子我自己都抓过。反正就天天泡在地里那种感觉。像土豆儿,拉丝的那种,我都捋过一点儿,多长,什么颜色的。但是我对它的果实没兴趣,我就对它那构造什么的很着迷。我爱把野外好看的植物往自己院儿里移栽。
念旧
初中的暑假我基本上是和高中的一起画头像过的,他们考学,我不,所以没什么压力。我也随他们一起用脱胶的颜料画平面构成,这个需要平静和耐心。都在一个宿舍住着,半夜互讲自己的过往,讲得班长老哥快睡着了。在他半睡半醒之间,老哥撅起的嘴努出两个含混不清的字:念旧。念旧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估计我再讲下去老哥睡得更香了。老哥有一次把牛仔裤剪成短裤用油画颜料做了涂鸦,问我酷吗,我说:不粘吗?课间休息了就在半山腰的小卖铺窗口一起抽烟,喝黑加仑。老哥画画还是硬朗细致的,正如他的名字:志刚。一天在广场上他搂着他的女朋友坐在我对面,我吃着羊肉串,看着他的手在女朋友的大腿上上下摩挲。他手指看上去有点硬,像木棍,在水上搅动起波纹:“我重要还是他妈电视剧重要?” 他对她说,他不让她走。我发现我总是能记得一些细节。时间久了以后,我发现:烧烤这件事需要总结经验,比如穿肉串的时候,别硬顶,竹签再尖也是有阻力的,得旋转着穿进去,这样顺利还不会让倒刺扎手。串成烧烤槽的宽度,碳不冒烟的时候上烤炉,肉串贴紧,要经常翻,不能烤完一面再烤一面,盐扔duo上去而不是一点一点撒,孜然也是。
节日气氛
1. 九十年代中期,在一个北方小镇,气候寒冷,那里春节的气氛似乎要维持一个月。从腊月就开始有了零星的鞭炮声,从镇子的某个角落传来,不分昼夜,又远在天边。到年底,镇子上的街市生意兴隆。那些年的烟花爆竹销量一直很好,人们从不吝啬购买,厂家也是不断推出新样式、新花色。炮仗从除夕的深夜一直放到初一的天亮,震耳欲聋,这不一定是习俗,只是习惯。我半夜要和父亲起来去院子拢旺火,家家都这样,比谁家的火旺。那时我十岁左右,过了几年搬离那里,其他地方就不是那样了,习俗就不一样了。
2. 街上随处可见缠绕在树上的彩灯,这景象好像在模仿烟花和星空。那时候每个单位厂矿都时兴这些,装饰门头,装饰树,点亮时和实物本身都不太贴合。那时城镇不够发达,审美没那么精致,包括人,都有点塑料感。那时候时兴这样的低科技景观:廉价的塑料彩灯、那些带着错位合模线和毛刺儿的塑料、红的或绿的塑料花、玻璃丝……回想起来,那时候给我的感受就是某种整体的“不合身”,人们对装饰或者审美的理解中夹杂了实用、平价等综合因素后是错位的,就是对不上,不准确或者像是处于某种实验阶段。那时候我的衣服从来都会买大一号,这种身入其中的“不贴合”最终却与那个时代贴合了,甚至恰如其分……
3. 正月十五前夕,街道已经装点完成,每个单位还会特别制作一辆彩车,选用的车辆主要是卡车,因为车斗里可以站很多人。车的四周扎木龙骨,再钉上木板,这样就把车变成了方盒子,然后再在上面画画,装灯。父亲的单位也会装饰一辆彩车上街表演,那几天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我都会爬上那辆彩车跟着出去“巡演”。随着彩车缓慢地驶入人群,大喇叭里的音乐,祝福语,和爆竹声夹杂在一起,非常超现实。那时我产生了对装饰纹样的偏好,对角隅的敏感,后来用粉笔画黑板报,我都能用无尽的连续图案来充满整个画面。
秋日拾遗
旷野上,庄稼已经收割完,剩下茬子,偶尔还冒了新芽。草也黄了一半,没来得及收走的胡萝卜还在地里支楞着几根绿樱子,泥土已经很硬,费劲地用手挖出来,但却是瘦小的个体。对于我可能是某种获得的快感,对于那把它遗落在地里的农夫来说可能是经验。
阳光景色都好,我却在地垄抠蟋蟀洞。蟋蟀都成熟了,或者老了。它有黝黑的身体,结实的翅膀,我也有耐心,等着它再次缓慢地从洞里爬出来……水沟旁边是一堆早已割倒的蒿草,柳枝,已经枯萎和腐朽。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小环境覆盖着的下面一定住着奇异的活物。我一部分一部分地翻开:小蜈蚣,软甲潮虫,都开始逃走。再猛地翻开主要的部分,那是从没被揭开过的。我惊愕,站在草上的是一只通体白色的蟋蟀,连胡须触角也是白的,翅膀也是白的,肚子和腿都是白的。其他的虫子都跳走散开了,只有这只白色的昆虫停留在那里。它在腐朽的地里发着光,它像是蟋蟀,但也许又不是呢……有一次也是在秋天,我从地窖里搬出了半筐苹果,放在太阳下暴晒,有两只橙色和黑色花纹的软甲虫暴露了出来,两三厘米左右。它们一到阳光下,便痛苦地扭曲着身体不知道去哪,同时从屁股的位置还放出几缕青蓝色的烟。此后我就再没见过那种虫子,它们是来自不被打扰的阴暗处的,不会主动出来的,除了被我误搬出来,想见到确实很难。
偏执狂
有时候买到的东西即使坏的我也不想换。因为那件东西,它使我经过了那么多的想象。退而求其次,它要是不能用,我就当它是个雕塑,起码对于它的外貌我也是经过思虑的。我万里挑一,我的思绪在遥远的地方打磨它,触摸它的质地并承受着它与现实的落差,即使到手的那一刻我改造了它的不完美甚至撕碎了它。这些都是成本,但是由于认死理,我充分的加强了它的物质性,在我要杀掉它的那刻,我会突然觉得我不适合购物。
错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现在的月亮比以前大了一圈,但经历这么多年之后,我仍无暇顾及它。它既熟悉又遥远,就像有天我抚摸自己的小腿却感到非常的陌生。回忆在我小时候看的月亮,它的尺寸和样貌我是有印象的。那时候我的视力比现在好,大气也比现在干净透彻,月亮的内部仍是看不清的。现在我几次抬头看见它都有一个“错觉”,在通常的高度上,它大了很多,也亮了些,一定不是我记错了,它看着还暖了些。我要笃定的相信,相信我的眼睛,即使它只有一丝一毫的变化,我也能察觉到。在经验里,我的直觉比尺子靠谱。不仅如此,它表面的内容也更丰富了,要是视力恢复到孩提时代那还不得看到环形山。所以这意味着它离我越来越近了……或许在我老去的时候能看到它占据大半个天空。又到了晚上,做个什么菜呢?比如辣椒炒鸡蛋:拿两个螺丝椒,从中间劈开表皮,去辣椒籽,把辣椒皮先展开再卷起来,切成尽量等长的长丝,油烧热,放入蒜片,打鸡蛋在锅里,用筷子搅拌成碎粒,趁着鸡蛋还嫩,放辣椒丝,加入酱油、盐等,出锅!
口音
有时别人听不出我的口音,那是因为我带着所有的口音。我和哪个地方的人呆久了就带着那里的味道,我的语言里就夹杂了他们的词汇。我说话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异样的单词或者地域性的后缀,并不代表我就是那里的人。一段时间以后,一种味道会被另一种味道取代。当我第一次听说一个陌生词的时候,会感觉到被一种“遥远的贴切”形容了我们当下共同面临的东西,陌生就是创造。第一、我在意我的朋友。第二、我没有口音,我会适当的接受一些嵌入和浸染,仍然是在意。母亲的普通话里有她一辈子也改不掉张家口口音,父亲年轻时在西北偏北的地方当兵,也没能改变他基因里的普通话。而我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就掌握了两种语言,熟悉又亲切。生活在一座小县城,曾经因为在课堂上“纠正”了自己的发音而被嘲笑,当然那是一次偶然的暴露,也是我的试探。他们群体的习惯语言是不容挑战和质疑的,我学他们说话,以至分辨不出,我回到家中就改口说普通话了。我要多掌握一种口音,才能融入环境,不会被排斥。
唱片店
2003年,大学时期,我当时刚好从音像店拿到了一批打口,不巧赶上了非典,学校就封闭了,街上空无一人,课也停了,只得在校园里百无聊赖。一个传媒学院的学生到我的宿舍找到了我,他说他刚从外地回来。他身材魁梧,还没来得及放下身上的背包和器材,就和我买了几张工业风格的磁带走了。他坐在我的对面和我聊了片刻,我不记得他拿走的几张具体是谁的唱片,也不记得聊了些什么,但我现在还记得他说的一句话:“一支烟,一个随身听,一盘磁带,我就可以呆一天了,够了。”我记得他拿到唱片时骄傲自恃的抽烟动作。
喜鹊
趁着暮色匆匆地走着,手里像握冰淇淋那样握着捡来的喜鹊。它被猎枪射杀,落在带着冰茬的地里。它很完整,伤口不大。假如我带回家,母亲一定会让我把它扔掉。天色已晚,我也不知道把它带到哪儿,也许快到家再把它丢掉。就这样吧,也就拿着它走一会儿吧。
静物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单位家属院是平房带院子,可种菜,养鸡。我的父母都很爱养花,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就照看照看花。住平房那几年他们照看菜地,在院子里乘凉,散步,加上我姥姥当时是四口人。现在我们家屋子里,人是被花盆包围着的。花长高了就扎花架,材料是用一些鲜艳颜色的包装袋和塑料绳,进行剪制。这类随手可得的物品,既可以用来保护和支撑植物枝干,也给一盆植物增添了些新“花”。一圈一圈的花架横竖编织起来就像把花固定在笼子里。花盆里扣着的鸡蛋壳据说是给花增加养分的。为了防尘把所有物品用布和纸盖住,只有掀起来才知道里面是酒杯还是茶壶。家具的把手被挂上点什么装饰一下,好像哪都不能空着。桌面上的物品看上去都像是按母亲自己的审美摆放的“静物”,一切都仿佛在她制造的秩序中……通常看来有些东西是要丢弃的,而她却攒着,没准哪天就会“嫁接”在什么物品上,用于改造生活。你会觉得有些物是嵌入到你的生活里了,总是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它或多或少成了现实的一部分。这看起来波澜不惊的普通的生活却是难以复制的。多年以来父母的习惯并无太大改变,回到家里我会有陌生的感觉。这些事物是生活的痕迹,却又是超现实的。
声音
有一年大年三十,那一天的黄昏,家里正在准备年夜饭,我走到前排房子的空地上。太阳已经快落山,逆着光看去,西方的山,树木,房屋的影子越过围墙长长的投在地上,影子的边缘很柔软。远处万家灯火,天空月朗星稀,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偶尔在天边闪烁,就像流星划过。那时我仿佛听到一个悠远的声音,使我忘记回家,驻足在那里,我被一种从未有过的舒适所笼罩。从那以后这种感觉逐渐多起来了,它总在不经意间来临,甚至视觉也跟着起了微妙的变化,仰望时,晴空会飘过一串涟漪,接着就浑身轻飘飘的,不被外界打扰。这个舒服的感觉,在童年出现过很多次,半睡半醒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脚会无限的放大……时至今日,每当那种悠远的声音从耳际响起,我都能记起那个黄昏,只要有那个声音就能接通了。
李万粮
此刻我双手搭在火车餐桌的两个角上,望着对面心不在焉的乘客,我在半睡半醒之间听到广播:李万粮,请到9号车厢,你的家人正在找你。李万粮,李万粮听到广播后请到9号车厢,你的家人正在寻找你。
我梦见一个黑瘦的老人,他看上去像个退休的列车长。他正在列车头部,向室内挥手示意可以开动。此时他已换上白色防风衣,背对前进方向坐了下来,风渐渐把他的衣服吹得越来越鼓。他抱着头捂着脸,像是一个白色气球。此时他小心地摸到车头边缘,一手抓着火车的围栏试图飞起来。火车速度越来越快,风也越来越大,他身穿白防风衣已四脚腾空,防风衣又被风吹到鼓起来。他把自己当风筝放,身后的一根线还绑着另一个风筝。风太大了,他终于脱手了,于是他就在地上奔跑追赶火车,身后的风筝也牵引着他,于是他又飞了起来,他拽着那根线落在了我身后的那节车厢顶上。
通州有个地名叫摇不动,我在公交站看到时,脑海中就浮现了一棵的大树,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打算哪一天去看看。过了几年后偶尔看到一则消息说:摇不动村下了暴雨同时伴随局部龙卷风,一些房顶被大风掀起,电线杆和树木悉数折断。
当心火车
我初中的时候上学需要过一个铁道,火车站那种,有好多火车头和车厢停在那里。学校大门就在车站对面,是个必经之路,所以跨火车是男女同学的必须技能,久而久之车皮的构造我也是相当了解的。男的从两节车厢之间跨过,女的低头钻过属于日常习惯的动作。我喜欢碰巧从缓慢行走的两节车箱中间跨过去,动作连贯。有一次我连跨好几节车厢早早地跑到对面站台上等后面一个同画班的小女孩跑过最后一道铁轨,当时车厢还在走,我伸手拉她上来时也许就差那一寸。我们就互相笑了一下下,但我握住她的手向上提的时候能感觉到她还没来得及使劲。谁也没当回事儿,我说哈哈我救了你一命,她说哈哈你救了我一命,谁也没当回事。
马戏团
八十年代末,某个夏日,阳光热烈,镇上的主要街道已被集市分成了几行。这样的集市每年夏天都会如期而至,持续十天,帆布搭建的铺位占据了整个小镇,贯穿东西。
放暑假了,伴随着集市的来临,镇中心实验小学的空地也出租给了马戏团。一个巨大的圆形建筑盘踞在操场,也是用白帆布做的,从墙外就可以远远地看见隆起的顶端,仿佛远古巨兽占领了学校,甚至改变了校园的结构,我走近它时都迷了路,我白天晚上都对它有兴趣,里面不间断的表演,我看了好几次。进入它的内部才知它又分了几层,最中心的是主舞台,外面一圈有马跑过的痕迹,操场地面的焦土被外力重新翻卷成马蹄状。当我踩在那些隆起的圆坑上时,我想,我还没见过真的马——我们的镇上有骡子,但是它们拉车,后面坐着人赶,马路上都是圆的粪便,它们从来不跑,只会走……坐在第一排的长凳上,脚下泥泞,我看见两匹马从远处跑过来,从我面前呼啸着过去,马蹄刨起的泥打在我的脸上,马铃声震耳欲聋。它们一圈一圈地跑,有时太贴近我了,事实上也是这样,我确实被泥块打到脸上。
一进入圆帐篷就有一个装置,一个穿着红袍的神仙样的木雕,他和你保持着距离,你要用硬币能砸到他的方盒子胸部,他就能跳舞,其实就是浑身哆嗦,并发出带着底噪的单声道笑声。还有一个装置是花瓶少女,柜龛上放着一只大花瓶,那个女孩的头就像真的长在花瓶里,肤色白皙,柜龛就像一个小舞台,非常精致。在舞台上也见过一个双头女孩,那个看上去就僵硬了些,不自然。晚会的主持人也是歌手,她穿着草绿色闪光裙子,嗓子好听,她唱了邓丽君的歌曲。后面是个情景剧,也是她表演,讽刺时下的不良青少年。她在台上随着音乐节拍走来走去,假装在路灯下停留,一个小演员穿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大号西装抽着烟尾随她,趁机贴近她闻她的香水味……他们身材比例悬殊,小演员个头就只到她屁股的位置。再后面的表演是男子吞剑,一个女人表演鼻孔塞小蛇,另一半蛇就从嘴里出来了……
除了在镇子中心这个团,另一个在西门外,那个马戏团里有一个巨大球形铁笼,开始是两辆摩托在球体内壁上追逐、翻滚,他们运用离心力跑出各种花哨轨迹,铁和铁摩擦着火星,内部的灯光变幻闪烁,进入球体的摩托越来越多,人也不断增多叠加甚至站在摩托上,他们速度也越来越快,铁笼发出刺耳的噪音,摩托车冒着烟发出尖叫,带着胶皮味道的热浪席卷着马戏团内部的男女老少,一场接一场的马戏到很晚才散场。
稻穗上的绿蚂蚱脊背泛着贼光
河蚌吐着昏黄的舌头
镇上的人们在夏日里大汗淋漓
冬藏
家里寄来一包榛子,个个饱满、、好像是松鼠筛选过的。这应该不是松鼠洞榛子,我也没吃过松鼠洞榛子。我记得几次在街上路过,路边有拿纸壳写着“松鼠洞榛子”的牌子,四下无人,盛满榛子的麻袋被搁置在路边,或许有时候还有打来的野鸡靠在一起,像静物。这样的街头属于我们北方山城的特色。我不知道松鼠怎么想——辛苦采的一屋子冬藏被掏了。松鼠筛选过的,自然是好的。以前说十榛九空,天然的榛子到成熟后基本都被虫吃了,我有时在山上找一天也找不到一颗有肉的。记得多年以前家里大衣柜底就有一函袋——盛满了毛榛的棉布袋,黑乎乎的,起初家里也不舍得吃,就遗忘在那里,好几年没动过,我吃了几颗都是空的有虫眼儿的。
微风
1. 傍晚在路边吃饭,看见一个中学生带着她的乌鸦走过来。她穿着校服,扎着马尾,点了一盘宫保鸡丁盖饭,她们俩一起吃完就回家了。
2. 在乡间小路上往家的方向缓慢地走着,听到后面有车过来,就本能的往边上靠一靠,侧脸看了一眼,是一个赛车手骑着轻薄的细轮车掠过,他戴着头盔穿着红色的紧身衣,右肩膀上有一只松鼠弓着背牢牢地抓着他,他们整齐一致比风还快,松鼠的大尾巴还飘呢。
3. 夜里又开始飘雪了,我就悄悄地出去买烟了。
4. 午后,在一条无人的柏油马路上骑车,没有车也没有人,马路中央的一个绿点由远及近,那是打桩机在路上打的一个齐整的圆孔,内部长满了丰沛的青草,路过它就像有幸路过了一座岛。
5. 在童年的某一夏夜,停电,我刚从我爸单位同事女儿家回来,玩到很晚才回家,忘记了同伴还有谁。月晕笼罩了大半个天空,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月晕,在那个小镇上,天空煞白,清晰可鉴的光圈,边缘整齐,低得仿佛自己被罩住了,望着天空就恐惧了起来,迫使我不得不加快了脚步,你一定没见过。
6. 如果你恰好从工作室走出来,站在你的车旁边,我就会问,你是刚来还是要走,你应该说:都行。
7. 快到天明的时候往家赶,生怕惊动任何人。一直走到了家门口,荒草丛里出现一个亮点,一闪一闪的。这一整夜都没看见一颗星,却在家门口补上了。
8. 比如候鸟要飞回南方,如果某一年心血来潮改变其环境让它误以为可以留下来。
9. 那天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搁下满屋堆放的物品就出门了。因为寂寞就奔赴了陌生的宴席,酒醉后带着粘稠的思绪回去,走了几条街都不对,明明感觉不远却找不到我的那条街,走累了就在路边坐一会儿努力地想来时的参照物。
10. 辣椒和茉莉,被种在一个盆里,说起来就像炒了一盘菜。
等灯
一天夜路回家,我下了地铁,九点半了,外面的雨恰好停住。我踩着水里的灯光走到街对面的路口等灯。一个骑单车的女人从我面前拐了个大弯,刹车停在我前面。她骑了很大的单车,只能歪着屁股一只脚踮在斑马线上。她穿着的短裤和衣服显得特别临时,就像一个急匆匆的演员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和卸妆就跑到了街上,背对着我等灯。灯还没完全变过来的时候,她就急匆匆地蹬起车,在四下无人的街头狠狠地嚎了一声:“啊——————!”她狠狠地蹬着车远去了,恨意在街头散开,不知她刚刚经历了什么事,这一记响亮的嚎叫声把这黑夜撕碎了。恨意还未散去,我尴尬地走过十字路口。
泳池姐妹
游泳池的岸边趴着姐妹俩,她们并不相像,从泳装的穿着品位来看,一定是姐妹。她们堆着笑意趴在岸边聊天,不一会儿就下水一起游了起来,她们在水里四顾探索,指指点点,携手向前游。
姐:看那边,有一撮挂满泡泡的毛发。
妹:是啊,咱们游慢点,等它飘过去再说。
姐:看,这里有一块软组织,不知是皮上组织还是皮下组织。
妹:啊,是一块脚皮吧。
姐:那边还有一点带着絮状物的粘液,刚从一个胖女人的嘴角边划过,又被一个猛烈游水的男人冲散开了。
刺猬
有天夜里我坐公车,塞着耳机听着歌就坐过了站,我赶紧下车往回走。那几年燕郊很静,车少人少。我在新铺设的柏油路上走着,看见对面路上也有个小东西举着自己的身体忙着赶路,我就好奇,过去看看,是个刺猬,它显得很着急。我寻思它为什么着急,万一有车经过它就被压成饼了,也许还会扎爆车胎,何必冒此风险呢。我得帮它,我到就近一个新小区,找到门卫,询问有没有可以兜装用的容器,门卫问大半夜为什么要塑料袋之类的东西,我说我想抓刺猬。
这样我就兜着刺猬到家了,我和我爸把它放纸箱里养起来,给它吃给它喝,它一边吃一边显出愤懑不平的样子。
第二天父亲要坐车回家,我出门买车票,走到半路天上一坨鸟屎就掉下来了,正中眉心。我首次受到如此礼遇感到浑身不适,只能擦去鸟屎接着赶路。路边有抽奖,说抽着赢千元手机,一大姐伸手拉住我,让我试一试。我平时从来不会轻信这种把戏,更不会停留,此刻却鬼使神差地停下脚步,我说好吧。我想刚才不也中了么,或者不中的话也扳回一局,也一雪刚刚从天而降的耻辱。我就越赌越上瘾,把兜里的车票钱也输了,最后给了我个玩具手机。再有件事我就不说了,想必你也知道是类似的事情,依照规律来看那天发生的事,再接下来预计喝凉水都会塞牙缝了。
在一连串这样的事件之后,我就想到了头天刚刚抓回来的刺猬,它也是无法拒绝这突如其来的“好意”的,路上不仅遇到我,还经历了被迫旅游,困在纸箱里等等,第三天早上我就让父亲把那刺猬给放了。
苏洋
聚会的时候,朋友们陆续到来,等朋友的感觉也挺好的,这种等待的感觉往往会超过吃吃喝喝举杯庆祝带来的快乐。
这次听到有人敲门是我去开的门:苏洋站在门口,穿着一身卡其色的工装,土黄色的电工胶鞋,鞋的侧面有红色的闪电标识,头上戴着有类似七星瓢虫触角的帽子,手里拎着一只外观楞角分明里面仿佛有巨款的黑色皮箱,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感觉轻飘飘的。当时想也只有他的身高才能撑起这身衣服,而我脱口而出的疑问是他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行的。也是因为他,后来我才爱喝百花蛇草水,很多事情都没有为什么。
校对/ 何迟
作者简介:
李芃澎,1981年生于河北。2002-2006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雕塑系,2006-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往期回顾:
Copyright 舞团秀 .Some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Wutuanxiu.com
发表评论